看书城
高分必读小说推荐

第3章

一、星图

立春的风带着融雪的潮气钻进车间,在老镗床的导轨上凝出层细密的水珠。赵卫国用麂皮顺着纹路擦拭,水珠划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刀痕,像在绘制幅隐秘的星图——最深的那道对应着2003年的神舟五号零件,最浅的是上周小满练手的黄铜坯,每道痕迹都记着具体的日期、材料和误差值,比任何账本都清晰。

“爸,天文台的人来了。”小敏举着张蓝图跑进来,纸页边缘还沾着星轨照片,“他们要做台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支架,钛合金的,要求在-20℃到40℃的温差里保持0.002mm的定位精度,说是要‘捕捉宇宙的呼吸’。”

赵卫国的指尖落在蓝图的关键节点上,那里标着个微小的三角符号。“这是应力集中点。”他突然从废料堆里翻出块类似的残件,上面有个细密的网状纹路,“得加层碳纤维网格,就像给铁骨头加层筋,我在南极轴承上用过这法子,能把形变降到最低。”

门口传来轮子碾过铁屑的声响,天文台的老教授推着台精密仪器进来,屏幕上正滚动着星体的坐标参数。“赵师傅,这支架的每个节点都对应着颗恒星的位置,误差超过0.003mm,就可能错过脉冲星的信号。”老教授指着组跳动的数据,“您看这颗PSR J0437-4715,它的脉冲信号比原子钟还准,咱的支架得跟它‘对齐拍子’。”

赵卫国突然笑了:“我父亲当年修经纬仪,说过‘机器得跟星星学准头’。”他往钛合金坯上喷了层蓝色的显像剂,用划针画出网格线,“这网格的每个交点,都按您给的星坐标来,保证支架装好那天,能正好对着那颗脉冲星。”

小满举着激光测距仪在旁边辅助,报数的声音带着兴奋:“X轴32.458mm,Y轴18.721mm,误差0.001mm!赵师傅,您这手比全站仪还准!”她的手册上贴着张打印的星图,每个星座旁边都标着对应的加工参数,“猎户座腰带三星的间距比例,刚好适合计算三角形支架的应力分布。”

老教授突然指着墙上的温度曲线表:“您这表上的波动规律,跟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点像。”他调出手机里的太阳观测数据,两条曲线果然呈现出相似的起伏,“原来铁的脾气,还跟着星星走。”

赵卫国想起父亲的老账本里夹着的张泛黄的报纸,1970年4月24日的《人民日报》,头版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参数。父亲在旁边批注:“卫星绕地球91分钟,铁也有自己的周期。”现在看来,那些关于材料、温度和误差的规律,确实像星体运行般有着恒定的轨迹。

二、轨迹

雨水节气那天,车间里来了位特殊的“学徒”——台最新的工业机器人,机械臂末端装着把微型镗刀,屏幕上闪烁着“学习模式”的绿光。徐磊调试着程序,语气里带着期待:“赵师傅,这是按您的动作数据训练的,今天让它跟着您学‘星轨镗法’。”

所谓“星轨镗法”,是赵卫国琢磨出的新技法:加工时让镗刀按特定星轨的弧度移动,利用曲线的惯性抵消材料的应力,特别适合高精度的异形零件。他握着机器人的操作杆演示,钛合金坯上渐渐浮现出道螺旋状的刀痕,像段浓缩的银河。

“看这刀痕的收尾处。”赵卫国突然停手,那里有个几乎看不见的回勾,“这是模仿北斗七星的斗柄转折,能锁住最后一丝应力,机器人学不会这个,就得靠人工补刀。”

机器人的屏幕突然跳出红色警告:“无法识别操作意图,请手动标注。”徐磊无奈地笑:“还是卡在这里了。您这‘星轨补刀’的角度,每次都差0.5度,却都能达到最佳效果,算法根本算不出来。”

“因为星星的位置每天都差一点点。”赵卫国往刀头上涂了层荧光剂,在紫外灯下,刀痕的轨迹果然呈现出细微的偏移,“就像 tonight 的北斗和上个月的北斗,看着一样,其实位置早变了,手艺人得跟着变。”

林默从科考站寄来个包裹,里面是块嵌着陨石碎片的钛合金板。“这是火星陨石,含镍量20%。”附来的纸条上,林默的字迹带着冰原的寒气,“我用您教的‘观屑法’测过,它的切削特性跟地球的镍铁陨石很像,就是更脆,像冻了亿万年的铁。”

赵卫国把陨石板固定在镗床上,荧光剂下,刀痕呈现出种奇异的分叉状。“这是星际尘埃造成的杂质。”他突然想起老教授说的脉冲星,“就像宇宙在铁上留下的密码,得用特殊的‘解密镗法’——走刀时每3.5秒停顿0.1秒,刚好避开杂质的分布周期。”

小满在旁边计时,秒表的数字跳动得格外清晰。“3.5秒!”她突然惊呼,“这跟那颗PSR J0437-4715的脉冲周期一模一样!”

赵卫国的指尖划过陨石的表面,那里还留着星际旅行的熔壳。“你看,铁从诞生那天起,就跟着星星的轨迹走。”他往钛合金板上刻下组坐标,是那颗脉冲星的赤经赤纬,“等支架装好,就让它对着这颗星星,告诉宇宙,地球的手艺人能看懂它的密码。”

三、共振

惊蛰的雷声滚过屋顶时,射电望远镜的支架终于进入最后的校准阶段。天文台的团队带着设备来现场测试,激光束从支架的节点射出,在对面的墙上投下串微小的光斑,每个光斑都精准地落在对应的星图坐标上。

“太神了!”年轻的工程师举着示波器,屏幕上的波形平稳得像条直线,“在38℃的车间里,支架的热变形只有0.0015mm,比设计值还小!”

老教授突然指向窗外,正午的太阳刚好爬到天顶。“现在对准太阳的位置试试。”他调整着激光发射器,光斑在星图上缓缓移动,最终稳稳停在太阳的坐标点上,“赵师傅,您这活儿,是把铁变成了星星的‘锚’。”

智能机器人在旁边同步加工着备用零件,机械臂的轨迹和赵卫国的手痕重合度达到99.8%,却在最关键的星轨回勾处出现了微小的偏差。“还是差口气。”徐磊盯着对比图,“您这0.5度的转折,带着股‘活劲’,就像给铁注入了脉搏,跟望远镜接收的脉冲信号能产生共振。”

赵卫国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:“好零件能跟天地共振。”当年父亲修的水轮机,在特定转速下会发出种奇异的嗡鸣,后来才知道那频率刚好和当地的地磁场吻合。现在这支架的振动频率,经测试竟和那颗脉冲星的脉冲周期完全一致,像是跨越光年的握手。

傍晚时,职业院校的孩子们来参观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块自己磨的小零件。赵卫国把这些零件按星图的位置摆放在工作台上,灯光亮起时,竟组成了幅简化的北斗七星。“你们看,”他指着最亮的那颗“天枢星”,那是晓雅磨的黄铜钻头,“手艺人的轨迹,其实跟星星一样,看着分散,其实都在同片天空里。”

孩子们突然举起零件对着夕阳,金属的反光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光斑,像片流动的星河。小满的声音混着笑声飘过来:“赵师傅,将来我们要做能到火星上镗零件的机器,让地球的铁屑,在火星上画星图!”

李娟端着晚饭进来时,正撞见赵卫国在给老镗床的导轨刻新的标记。这次刻的不是日期,而是组星坐标,对应着那颗脉冲星的位置。“当年你父亲总说,人这辈子就像颗螺丝钉,得找准自己的轨道。”她往导轨上抹了层新配的润滑油,“现在看来,你们爷俩的轨道,都跟星星对上了。”

四、星屑

清明那天,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成功吊装。赵卫国通过直播看着支架缓缓升起,钛合金的轮廓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每个节点都精准地对准了预设的星坐标。天文台发来消息,说支架的振动频率与PSR J0437-4715的脉冲信号完美同步,第一次试观测就捕捉到了清晰的波形。

“赵师傅,这是给您的‘星屑’。”老教授托人送来个密封瓶,里面装着从支架加工时收集的钛合金碎屑,在紫外灯下泛着幽幽的蓝光,“我们用光谱仪测过,这些铁屑的元素组成,跟那颗脉冲星的行星系很像。”

赵卫国把星屑瓶放在“铁屑山”的顶端,刚好和北极来的铁屑、深海来的碎屑形成个三角。阳光透过玻璃瓶,在墙上投下片跳动的光斑,像片微缩的星空。“你看,”他对围过来看的孩子们说,“铁屑和星星,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变的,只是有的在天上,有的在咱手里。”

徐磊的智能镗床突然自动启动,屏幕上跳出条新程序:“星轨镗法V2.0,新增‘脉冲补偿’模块,融合赵卫国师傅的0.5度回勾经验。”机械臂末端的镗刀缓缓移动,在块钛合金坯上划出道完美的星轨,收尾处那个微妙的回勾,终于有了几分“活劲”。

“它学会了!”小满的声音带着惊喜,手册上最新的一页,贴着张机器人刀痕和手工刀痕的对比图,标注着“2025年4月5日,机器与星星的第一次共振”。

赵卫国翻开那本记满了的老账本,在最后一页写下:“3月6日,射电望远镜支架完工,星屑入藏。铁的轨迹与星的轨迹,在误差0.001mm处交汇。手艺人的宇宙,不在天上,在刀头与铁屑之间。”

字迹的末尾,他画了个小小的镗刀,刀头指向页边的星图,刚好落在那颗脉冲星的位置上。窗外的月光透过天窗,在账本上投下道细长的光斑,像根无形的镗刀,正在续写新的轨迹。

车间的灯次第熄灭,只剩下老镗床的导轨和智能机床的屏幕在黑暗中泛着微光。赵卫国知道,这不是结束——明天太阳升起时,小满会用新学会的“星轨镗法”练习,徐磊会给机器人加载更复杂的星图参数,孩子们会带着自己磨的零件来打卡,而那些铁屑,会继续在“铁屑山”上堆积,直到某天也变成星星的模样。

老镗床的冷却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,频率刚好和记忆中父亲修的水轮机、现在的射电望远镜支架一致。赵卫国轻轻带上车间的门,锁孔转动的声响里,仿佛听见无数把镗刀在同时歌唱,刀头划过铁屑的轨迹,与天上的星轨渐渐重合,织成张跨越天地的大网。

网的这头,是父亲留下的老镗床和那把磨秃的锉刀;网的那头,是正在宇宙中穿梭的航天器和射电望远镜捕捉的脉冲信号;而中间,是无数双正在学习握刀的手,正把铁屑的轨迹,慢慢接到星星的轨道上。

只要还有人在车间里点亮灯光,只要还有镗刀在金属上划出痕迹,只要还有铁屑在阳光下闪烁,这轨迹就永远不会中断。它会像那颗脉冲星的信号一样,精准、恒定,在时光里传递着属于手艺人的密码——关于精度,关于耐心,关于让每道刀痕都成为连接大地与星空的经纬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